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如何创新我国开放大学办学机制

来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16: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我国开放大学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尤其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实现转变,步入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我国开放大学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尤其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实现转变,步入开放教育的新时代。

1 进一步明确我国开放大学的特征和现状

目前,我国的开放大学以新成立的国家开放大学为核心。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它表明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始转型,走上了以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总之,我国开放大学的办学已经具有创新特征。

1.1 增强了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度

我国开放大学强调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和便捷服务,增强了学习主体的多样化,并充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2 增强了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开放度

我国开放大学强调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云计算技术支撑,依托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云平台、各种网络系统和学习终端实施教学和学习。在学习模式上,采取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特点,逐步形成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面授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新模式。

1.3 增强了办学宗旨的开放度

我国开放大学强调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2 进一步创新我国开放大学办学机制

2.1 紧扣时代特征来发展我国开放大学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现在以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新时代。习近平时代观准确揭示和概括了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状况和人民群众需要得以实现的制约因素,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推动力。我们的开放大学的办学就必须紧扣时代特征,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电大教育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新时代,向基层和社区广泛推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能体现开放大学在教育对象、教学模式和办学宗旨等方面的特征。

2.2 吸收海外开放大学办学经验,丰富和完善办学体制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为地方开放大学办学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海外开放大学办学经验丰富。如美国就实行国家立法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为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化也取得重大进步,但相对而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我们必须广泛借鉴外国开放大学的国家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新时代国情,形成更完善的制度,使我国开放大学尤其是地方开放大学进一步增强独立性和自治性。

2)把课程建设作为地方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中心环节。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对开放大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十分重视。比如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建设能很好地为社区教育职能服务,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及保障学员学习的质量。一是美国社区学院往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注重通过改革课程结构、增设新的课程来最大程度反映就业市场的需求。用美国顶尖商界精英比尔.盖茨的话说,就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这使美国社区学院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开放大学也必须紧扣时代要求,随时调查和积极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和学生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通过改革课程的手段不断提高地方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当然,我国国情较美国复杂,地域发展及建设能力均不平衡,由地方开放大学完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地方开放大学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机制。一是学习主体多样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为不同学习主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二是课程建设不仅需要教学人员和设计人员了解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中来,让我们设计的开放课程不仅仅是学生“听”的内容,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这种机制下,才能保证优质资源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效果。

文章来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gsgbdsdxxb.cn/qikandaodu/2021/0620/917.html

上一篇:劳动创造梦想
下一篇: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素养教育研究